一百年多年的武夷山,山光秃秃的,游客也没多少

发布日期:2024-10-14

以前,我对“中国茶业复兴”的概念认识很笼统,每年种植面积增加多少亩,茶叶产量提高多少吨……

数字增减,心中没什么波澜~

如果您的想法如我一般。请往下看,先感受一下一百多年前的武夷山,对比之下,如今的武夷山有没有让您觉得骄傲?


图片
图片


第一眼,就知道这是一百多年的老照片。

也只有过去的武夷山,山头才这么秃。山上植被稀少,大树没几棵,跟现在的青山密林不太一样。这是清朝照片典型特征。

山秃的原因也简单,就是砍伐过度。清朝没天然气,煤炭也没有大规模普及,百姓做饭取暖普遍用柴火或者木炭。因此人口越密集的城市,周围植被越少。


图片

天柱峰


天柱峰,也叫大王峰,位万年宫西侧,雄跨九曲溪口,是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峰。

海拔530米,上丰下敛,气势磅礴,远远望去,宛如擎天巨柱,在武夷三十六峰中,有“仙壑王”之称。



图片

天游峰瀑布泉


据传天游峰每当雨后乍晴,晨曦初露之时,烟云浩荡,弥山漫谷,人登峰巅,望云海,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,遨游于天宫琼阁,故名天游,为武夷第一险峰。



图片
太姥岩

武夷山太姥岩在七曲溪南,相传是皇太姥母子居住过的地方。


图片

隐屏峰


隐屏峰,云雾迷朦,峭拔千寻,直上直下,方正如屏,故名。


峰西有一尖锐直上且半腰有横裂三痕的奇石即为接笋峰。隐屏蹬道极为险峻,号为“鸡胸”、“龙脊”,原为明代道士汪三宝、刘端阳所开凿。


如今,这里属于正岩产区,茶园分布在山隙、山坳中。



图片

御茶园

拍摄者杜德维(英国人)标注此地为“御茶园”。

可从照片来看,这御茶园太没牌面了吧,几间小房子,一片茶树,就能是御茶园?



图片

李仙岩


两座大山之间,矗立着奇特的山峰。山上光秃秃的,山坡上生长着两棵树。据说山峰原来与山体是连在一起的,后来山体风化坍塌,才形成了孤立的山峰。

照片中茶园只占一小部分区域,而不是像今天一样茶林密布,说明一百多年前的武夷山茶业发展,明显不如现在。



图片

小九曲

图片

仙韵峰

图片

小藏峰

图片

揽石峰


揽石峰是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,位于虎啸岩南。两石揽结,峰势高耸,从岩隙中累石为门,架梯或攀藤可直上峰顶。

这张图片,峰下应该是稻田。



图片
玉女峰

图片

兜鍪峰

兜鍪峰 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。

位于大、小观音岩西,山势呈前高后下形状,山民喻为古代武士的头胄(即头盔),故用头胄的通称“兜鍪”作为峰名。


图片

狮子峰


从照片来看,狮子峰,如雄狮盘坐在群山中之间。峰下地势开阔,可是植被稀少,不像有多少茶树的样子。

如今这片地域,被郁郁葱葱的茶树的填满。



图片

换骨岩


换骨又名均峰,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。位于幔亭峰北,虽略低于幔亭峰,但与之比肩耸峙,气势轩昂,岩顶突兀斜倾。

根据道家典籍的记载:当时的修炼道士要在此处换骨后才能羽化登仙,因此叫做换骨岩。



图片

三姑石


茶友们,不知道你们看完这组照片有什么想法

请在下方留言吧~


▏拍摄者介绍

爱德华邦斯德鲁(Edward Bangs Drew),汉名杜德维,生于1843年,1924逝世。许多人因为他毕业于哈佛大学,以为他是美国人,其实是英国人。

受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.赫德之邀,于1868年至1908年在中国工作,曾出任福州与宁波海关关长。爱德华邦斯德鲁在华期间,收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,涉及晚清社会、风光、人文等。图片清晰,有许多属经典之作。


▏文中图片来源

哈佛大学图书馆《杜德维的相册》
盖蒂研究所《武夷全图》

如果您对这本《杜德维的相册》很喜欢,请在后台留言,我正好有这本相册。


| 文章来源:微信公众号


图片

END

图片


秋季喝青茶-有格调大红袍


武夷山的茶,正统产地,这点无可挑剔
传统工艺制作
用合适的价格,入手正统大红袍
还是你会挑~

- 香气 -

果香、香气浓郁

- 滋味 -

醇厚、果香入汤,回甘好

图片